本港水域微塑膠濃度3年勁升11倍 微塑膠干擾內分泌系統影響生殖能力

社會

發布時間: 2019/03/14 15:09

最後更新: 2019/10/31 17:35

分享:

分享:

環團「綠色和平」公布本港首個全面海岸塑膠污染分佈對比研究《塑膠圍港︰香港海域塑膠分布2018》,結果發現與三年前同類研究比較,本港水域平均微塑膠濃度勁升11倍。(車耀開攝)

環團「綠色和平」公布本港首個全面海岸塑膠污染分佈對比研究《塑膠圍港︰香港海域塑膠分布2018》,結果發現與三年前同類研究比較,本港水域平均微塑膠濃度勁升11倍,當中發泡膠最多佔4成;另有2成的透明微塑膠,料來自食物包裝及過度包裝。環團警告,塑膠落海後會不斷分裂成更細小的微塑膠,生態循環下最終人類「食膠落肚」並帶來健康風險,如干擾內分泌系統甚至影響生殖能力,籲市民減少使用即棄塑膠。

香港三面環海,城市垃圾容易影響本港海域。綠色和平船艦「彩虹勇士號」於去年1月,聯同研究微塑膠專家、香港教育大學霍年亨博士在本港水域沿岸共20個採樣點,利用網眼只有333微米的採樣工具網Manta net在海面收集樣本,抽取塑膠垃圾樣本送往實驗室分析其大小、形態、類別等,了解本港海洋塑膠的嚴重程度。

本港沿岸的20個採樣點共收集到18123件垃圾,當中有94%屬微塑膠;研究發現香港水域中塑膠垃圾以俗稱「6號膠」的聚苯乙烯(PS)佔最六成,常見於發泡膠、即棄餐具、膠盤;其次則是2、4號膠聚乙烯(18.1%),料來自食物包裝、膠袋、保鮮紙等等。

本港沿岸的20個採樣點共收集到18123件垃圾,當中有94%屬微塑膠。(車耀開攝)

今次結果顯示,本港整體塑膠濃度達每立方米有2.9件,比較3年前霍博士在同樣位置、方式、季節進行的調查,微塑膠平均濃度增幅超過11倍。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陳可淳指,結果顯示塑膠碎片薄膜已廣泛遍布香港海域。陳形容,塑膠「邪惡」在於落海後會不斷分裂成碎片:

因更難清理、海洋生物更易誤食,故影響力更大。

塑膠濃度狂升11倍,陳指無從得知是否丟棄量增多,但生產量、使用量都不斷上升:

處理不當下,無論落了海或是堆填,也是耗用本地資源,落海後的塑膠亦因已沾滿雜質而難以回收,最重要是源頭減少使用。

今次調查除了在以往地點進行之外,團隊在吐露港多加三個監測點。結果發現,在吐露港及東部水域錄得的微塑膠濃度,明顯高於西部水域。陳可淳指,吐露港屬半封閉水域,水流「有出無入」難以帶同垃圾進入本港東部及吐露港,數字代表垃圾大部分由本港城市產生;反而本港西邊受珠江影響,調查中卻較少塑膠,顯示港人責無旁貸。

陳可淳警告,已有研究發現流浮山的蠔隻有高達200粒微塑膠,六成本地野生烏頭體內現微塑膠。微塑膠或含有毒添加劑,表面會黏附農藥、塑化劑等有機污染物,令誤食的海洋生物腸臟變形,降低活動能力及反應變遲鈍,「人便吃下這些不健康的魚」,毒素在體內積聚可干擾人體內分泌系統,甚至生殖能力,影響健康。

環保署回覆時稱,政府每年在香港水域收集過萬公噸海上垃圾,根據早前一項海上垃圾顧問研究的結果顯示,超過七成海上垃圾為塑膠和發泡膠,逾八成海上垃圾是源自陸上,當中大部分是岸邊和康樂活動所產生,署方指,結果反映市民不當棄置廢物與公德意識薄弱是造成海上垃圾的主因。 

環保署補充,為更好了解本港海洋微塑膠的污染情況,計劃於今年開展一項為期兩年的基線調查,以助分析香港水域的污染水平,以及探索潛在的污染源;而就規管含微膠珠的個人護理及化妝品探討適用於香港的方案正進行顧問研究,目前已檢視國際間規管含微膠珠的個人護理及化妝品的最新進展,並收集及分析本地個人護理及化妝產品的商業市場資訊,現正在收集有關持份者的意見,報告將於今年內提交報告。